推广 热搜: _佛教用品  佛珠  香道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宝网  文交会  菩提子佛珠  红木家具  时尚  黄石市佛协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 

北京佛教居士林将举办佛法外文课程-快讯

   日期:2024-1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嘉木扬·凯朝博士

佛展网北京讯 北京佛教居士林将在维摩讲堂举办佛法外文授课课程。届时将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嘉木扬·凯朝博士主讲《佛教启迪人生智慧》。详细情况如下:

课程题目:《佛教启迪人生智慧》

授课老师:嘉木扬·凯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招生简章:

1、招生对象:面向佛教信众及社会各界招收学员,爱国爱教,有日文基础,并能坚持学修者均可报名。

2、教学目的:培养精通日语的佛教人才

3、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2年4月10日

4、报名方式:请发邮件至bjfjjslwmjt@126.com索取报名表,请用日文填写好后黏贴上电子版近期证件照片,以附件形式发回。

5、上课时间:2012年4月中旬开课

6、上课地点:北京佛教居士林 维摩讲堂

联系方式:010—66164273/66166319   1381053991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129号

邮箱:bjfjjslwmjt@126..com  

嘉木扬·凯朝(汉名:吴宝全),蒙古族,1963年生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祖籍内蒙古哲盟科左后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于1981年来北京雍和宫修学蒙藏佛教。跟随恩师嘉木扬?吐布丹法师等系统地修学了蒙藏佛教经论和各种仪轨。1990年毕业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毕业后,回雍和宫主要研究蒙藏佛教以及教学、翻译工作。汉译了北京雍和宫住持嘉木扬·图布丹法师藏文著的《释尊本生记》1995年和《吉祥果聚塔缘起及佛塔浅论 —见而获益希奇莲花乐园》2007年,先后出版于民族出版社。于雍和宫副住持胡雪峰法师先后编译、译著了《藏汉蒙对照佛教日诵》( 2000年)和《藏汉蒙对照无上瑜伽部大威德金刚十三尊成就仪轨》(2006年) 于民族出版社出版。

1993年赴日本,在爱知学院大学著名佛教学者前田惠学教授座下攻读了硕士、博士课程、2001年7月获博士(文学)学位。在日留学期间主要研究了中国、日本、蒙藏佛教的阿弥陀佛信仰(硕士论文)和《蒙古佛教的形成过程与蒙古文化》(博士论文)2004年于日本法藏馆出版,书名定为《蒙古佛教的研究》。其间又学习了原始佛教,熟读巴利文佛教文献。2001年回国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其间2002年4月~2004年3月以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与日本同朋大学中村薫教授共同研究了《日本净土思想与蒙古佛教的净土思想比较研究》。发表过多篇蒙藏佛教和汉传佛教净土以及日本佛教净土方面的学术论文。社会兼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研究员、日本同朋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佛展网——蒙古佛教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主任等职。

课程讲义:释迦牟尼佛的一日一言—佛教启迪人生的智慧

学修佛法首先必须了解原始佛教,即要了解释迦牟尼佛最初所讲的法,这样才能够称得上“学佛行佛”的佛弟子。佛教不是某一个宗派的佛教,佛教是宽容、理性、一切众生平等的宗教,若有宗派之见、民族、国度之见的话,就背离了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发现缘起真理,应称“佛陀”(Buddha觉有情),初转法轮给五比丘讲法并开始利他行,应称“如来”(TathAgata)。在原始佛教时期,佛弟子虽然觉悟的很多,但他们没有利他行,所以只能达到阿罗汉果(Arahant),未能成佛,随之,释尊也就没有确立继承人。如果要想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话,那就必须要“慈悲喜舍、行愿无尽、拔苦与乐、普度众生”的入世利他精神与乐人天。真正的佛弟子“是舍,而不是取”。佛教教导人们只有行六度四摄、实现十善八正道,才能为众生拔苦与乐。佛教的精髓是“缘起有、自性空”。释尊以自己的人生,证明了人可以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成就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究竟成佛的途径。佛教启示“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即“佛是已经觉悟的人,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

为此,本讲义以“释迦牟尼佛的一日一言 ———佛教启迪人生的智慧———”开始为大家讲解佛教。使大家正确了解 “认识自我,感恩他人,奉献社会,从我做起”的人生理念。同时结合大家的要求和兴趣,也可以用汉语、日语、蒙古语、藏语、巴利文、梵文等语言了解佛教的六大语系四大传承的内涵。即巴利语系佛教、梵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蒙古语系佛教、满语系佛教。四大传承,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北传佛教(蒙古地区佛教)。

按佛教的修持次第,首先必须做到 “闻、思、修、讲、辨、论”,了解认识“学佛行佛”的切入点,“无显不入道,无密不成佛”的修持次第。《上师供养仪轨》中说:“始初多求广大闻,中于教理现教授;后于昼夜精勤修,普令回向教增长”。这样修持方可达到“信、解、行、证”的目的。

 
 
更多>同类艺术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艺术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