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深圳佛事展  佛牙舍利  佛事展  南京佛事展  太湖佛事展  8月  福州佛事展  红木家具  佛珠  佛教 

山东省大珠山仅存的隋唐“三大石窟"

   日期:2024-11-22    
山东省大珠山隋唐“三大石窟”

  综观山东地区,石窟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州等地,青岛地区基本是石窟的“盲区”,大珠山石窟的发现,填补了青岛地区缺少石窟艺术的空白,将山东省石窟由点延续成一线。从石窟探身出来,很难感知的千年时光,瞬间就被烈日点燃,而石窟里大大小小的石像,也在慢慢风化,它们的变化肉眼无法察觉,但确实存在着。

  青岛地区山脉绵延,除了“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以外,尚有大、小珠山、大泽山等众多名山,虽然山多,但石窟造像却极为少见。胶南大珠山石窟是目前青岛地区仅存的石窟,鼎盛时期曾达99座,但现在仅有3座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石窟溯源

   从三国割据至隋朝统一,漫漫360余年中,战火弥漫,民无宁日。为觅精神寄托,民间始盛行黄老玄学,其后又有佛教思想传入。信仰佛教的人认为,造像最能得福,佛教经典曾释之曰:昔佛在世时,跋耆国王名优阗,来至佛所,头面礼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象,当得何福?佛告王曰:若当有人,作佛形象,功德无量,不可称计,世之所生,不坠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因而,敬信佛教、皈依三宝的人们,纷纷开窟造像,顶礼膜拜。在佛教中,佛是“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之人,妙解“三毒”、“四圣谛”、“五阴苦”等道理,解脱他人、同登彼岸,是佛教中最高的尊神,因而成为主要的供养对象。佛像是石窟艺术中的主要题材之一。

   大珠山位于胶南市南部,山体呈西北走向,突出于灵山湾与古镇口湾之间,传说唐代朱仲曾居此山因而得名“大朱山”,后演化为“大珠山”。大珠山石窟多为隋唐时代遗存,据传大珠山隋唐鼎盛时期曾拥有99座石窟,但这些石窟大多消失难觅,现在可以寻找到的大约只有三处,这三处石窟皆在大珠山山脉择石凿就,即石屋子沟石窟、峡沟南山石窟和峡沟西山石窟。

   石屋子沟石窟

   石屋子沟石窟位于胶南石屋子沟村石屋子水库一巨石内,这个村落以及水库皆因该石窟而得名。

   据该村村民讲,大约60年前,石窟下一直是“枯水”状,进入石窟很方便,近一二十年石窟被水库里的水环绕起来,比过去难进多了。笔者从石体环绕半圈才进入石窟,石窟洞口为长方形,高约77厘米,宽约54厘米,石窟内部平面为方形,窟顶呈人字坡形,整个石窟高约160厘米,宽约176厘米。在石窟外面左下角侧有一浮雕,状如马,高约63厘米,宽约50厘米,究竟为何动物较难辨识,为凿建石窟时雕刻;洞口右侧有一羊形浮雕,也难分辨。石窟外门楣上方均匀排列圆形洞3个,从洞口顶端向上130厘米处则凿有三角形石沟,向两侧引导和延伸,整个巨石上还凿有小洞数个,应为安梁卯孔与屋顶斜槽痕迹,证明此石窟外曾有木结构殿屋。

   洞内左壁自左至右雕有坐佛像一尊,立佛像四尊:坐佛像高52厘米,肩宽20厘米,莲座宽32厘米,半结跏趺坐,双手合十,肉髻浑圆;立佛像是释迦游化乞食时的形象,《造像量度经》图释:“本是世尊游化乞食之相也,今亦为弥陀接引相。”中间最高一尊立像高136厘米,肩宽40厘米,长身直立,赤足踏地,足长17厘米,足高7厘米;另三尊小立佛身长在70至80厘米之间,宽约20厘米。正面墙壁上雕有坐佛像两尊:一尊高79厘米,肩宽46厘米,仰莲座高10厘米;另一尊高79厘米,肩宽约47厘米,仰莲座高14厘米。两坐佛均半结跏趺坐,其外侧各有两胁侍(佛或菩萨的辅弼者)立像。右面墙壁坐佛像身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旁边各有一立像,高约50-60厘米,宽约30厘米;左端一坐像,高53厘米,莲座为3层,高17厘米;右端尚有两坐像,已模糊不清;造像下方有三方牌位,其上所刻应系供养人之名。

   飞天,是世人所熟悉的,为乾闼婆与紧那罗,俗称“飞天伎乐”。乾闼婆系司鼓节弦乐的乐神,紧那罗是歌神,这两种神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一起,他们都属于天伎,轮流为诸天作乐(天系佛的八部护法之一)。因为这两种神众是为天部作乐,而天部又是佛的护法,所以佛在耆社?崛山大法会时,四紧那罗王与四乾闼婆王俱都参加。飞天的形象一般雕刻在石窟的窟顶或龛楣上,石屋子沟石窟也不例外。在石窟的两面坡顶上雕有8个飞天以及云纹图案,云纹图案线条流畅,诸紧那罗与乾闼婆面容丰圆,云鬓高髻,长袖流转。


  峡沟南山石窟

   峡沟南山石窟位于大珠山山脉峡沟村,距胶南市约5公里,该村明初由仉、车、赵姓从云南迁来,“峡沟”常被讹为“夹沟”或“贾沟”。

   该石窟所处山岩高大,洞口高约150厘米,宽约160厘米,内部结构也为平面方形,窟顶呈人字坡形,石窟内部高约160厘米,宽约250厘米,内壁曾有浮雕21尊,但现在多数斑驳剥脱,可以辨识原先佛像大致轮廓,浮雕细节已无法洞察。该石窟因地制宜而成,当初可能出自对某些浮雕的保护,洞口左侧没有延伸部分,而在右侧则向内延伸约30厘米。笔者发现石窟前方的石头上有一圆坑,除了该圆坑外,还有若干个几何图形,有圆形、方形等,从石窟门楣上方70厘米开始出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三角形高约80厘米,经笔者攀岩考察后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三角形,底部竟是凿坑,这些三角形与凿坑也都应是木构殿屋的安梁卯孔及屋顶斜槽遗迹。石窟门右侧有一石洞,洞下有一弧形向外延伸,大约也是为了引流而设。该洞窟内佛像损坏基本上是人为造成。另外笔者还发现该石窟有一半埋入野草的石门槛,高约10厘米,与整个石窟连为一体,也是石窟建造时的原物,但另一半石门槛却损坏,如果不清除野草很难发现。

   峡沟西山石窟

   峡沟西山石窟位于大珠山峡沟村半山腰,距胶南市约6公里,石窟在占地约1亩的巨石上凿制,距地面高约7米,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该石窟位于大珠山四面群山包围之中,经对比分析,像西山石窟所占体积完整、坚实的山岩,在四周群山相同高度再难以找到。

   大珠山峡沟西山石窟内部窟顶也是人字形坡,洞门高76厘米,宽66厘米,因当时完全根据山岩坡度造门,所以这座石窟的门从内部看呈倾斜状,最上方窄,与其他两座石窟洞门设计不同,这样从石窟下面往上看,石窟门口右侧就稍有扭曲状,这是借助山岩坡度往下淌水的布局,所以石窟外没有木构殿屋的遗迹。从石窟门到岩顶约3米左右,如果没有攀岩工具无法攀到岩顶,而且从石窟下面攀到石窟这个高度也不容易,这就给石窟保护带来益处。石窟门口相距约20厘米处,各雕刻有一只老虎,但洞口右侧的老虎已模糊不清,洞口左侧的身长约30多厘米,作一跃而上状,虎尾竖起,尾长约25厘米。

   峡沟西山石窟内部左侧墙壁上排列三行坐佛,最上顶是一尊较大的坐佛浮雕,高约38厘米,宽约16厘米,莲花座宽21厘米,面孔比较清晰,中间一行均匀排列坐佛6尊,高度自左至右分别为31厘米、34厘米、36厘米、35厘米、30厘米、33厘米,肢体动作不一。遗憾的是,凡有肢体动作的坐佛,伸出浮雕的肢体皆被损坏,其余的基本完好。最下方有三尊坐佛,体积比中间的要小,高度均为30厘米,形态基本一致,均跏趺坐,受损也较小。

   石窟门对面的墙壁中间一尊释迦坐像高约70厘米,肩宽约27厘米,仰莲座宽38厘米,肉髻宽8厘米、高3厘米,两侧各有立佛两尊,坐佛两尊,其中两侧立佛高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最为特别的是右侧两尊坐佛下面尚有一坐佛,但左侧墙壁上的坐佛下则没有,这使得同一墙壁上两端浮雕呈现出不对称状。

   右侧墙壁与左侧墙壁上的坐佛浮雕布局相似,最上方坐佛体积比左侧墙壁的略大,在最下方一行,并排五尊坐佛,与左侧墙壁上的三尊坐佛形成不对称状,中间一行坐佛的面部出现残缺,总体来说,峡沟西山石窟最为完好。

   石窟特点

   石窟中的各种造像基本为佛教造像。佛教是从印度犍陀罗传至中国,因而我国的石窟造像,也就较多地汲取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特色,且造像所反映的多为佛本生、佛本行以及大乘经变的故事。在一些相关资料记载中,均记载大珠山石窟造像开凿于隋唐时期。但据实地考察发现:石屋子沟石窟外建有木构殿屋,石窟正面墙壁佛像线条简练、流畅,方头大耳,袒肩露腹,体型健硕,身长腿短;石窟两侧壁上造像面容丰满、五官粗犷,造像衣服线条稀疏,有较明显的北齐石窟造像艺术特点;峡沟西山石窟中造像面容清丽,服饰线条简洁流畅,为阴线条勾勒,具有明显的隋代石窟造像艺术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三座石窟里的造像均无任何经变故事,这又与隋唐时盛行的石窟艺术特色有所区别。

 
标签: 三大石窟
 
更多>同类佛教文化

推荐图文
推荐佛教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