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沉香网站  沉香交易会  沉香文化博览会  沉香树  奇楠  沉香文化论坛  沉香文化苑  国际沉香  香产业  香炉 

海南沉香:儋崖异产超然不群

   日期:2024-11-22    
 

沉香工艺品雕件——童子拜观音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首届中国(海南)国际沉香旅游博览会上展出的沉香虫漏工艺品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王安忠收藏的这件沉香藏品,又被称作“沉香教科书”。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海南的沉香,学名“土沉香”,自古便负盛名,我国古代典籍和文人笔记更是对其倍加褒扬。4月6日至9日在定安文笔峰举办的“2012首届中国(海南)国际沉香旅游博览会”,吸引了来自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西、云南、天津、香港、台湾等地120个单位和个人,携带100多个品种、近7千件沉香工艺品和制品前来参展,其中不乏众多沉香爱好者难得一见的珍稀极品。而这些展品中,又以海南沉香为主,使得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本土沉香,闻到它们所散发出的阵阵幽香。

一棵沉香树,如果在生长过程中,树身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界的伤害,如雷击、虫蛀、折枝或刀砍,外围材质会一直保持松软,死后会悉数腐朽、剥落,但心材和枝干坚硬和黑色的部位却不易腐烂,入水则沉,这是自然状态下所结的沉香。当然,这种香体现在已不多见。

说不清在古代的什么时候,人们意外地发现了沉香树干受伤后,本能地分泌出树脂自行愈合,并产生沉香。于是,通过“故意伤害”树身来结香的人工造香技术应运而生。伤害,本不是好的行为,可是由此留下的“伤痕”,却给人类带来了芳香。沉香,或入药,或制作家具,或成为香精油和天然香水的高档香料之一,用途不可谓不广泛。

海南的沉香,学名“土沉香”,自古便负盛名,我国古代典籍和文人笔记更是对其倍加褒扬。4月6日至9日在定安文笔峰举办的“2012首届中国(海南)国际沉香旅游博览会”,展品以海南沉香为主,使得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本土沉香,闻到它们所散发出的阵阵幽香。

奇妙的“沉香教科书”

此次香博会吸引了来自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西、云南、天津、香港、台湾等地120个单位和个人,携带100多个品种、近7千件沉香工艺品和制品前来参展,其中不乏众多沉香爱好者难得一见的珍稀极品。当然,这些展品中又以海南沉香为主,不少精品刚一亮相,便被识货者以高价买走。也有人只展不卖,如在4月8日的一次品鉴会上,被与会专家誉为“沉香教科书”的一件展品,持有者就“执意”收藏,不想转手。

4月11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沉香收藏者,他便是海南沉香产业协会的副会长王安忠。见面时,“教科书”就立在我们之间的一张老船木桌上,谈话过程中,隐隐约约可闻其挥发的雅香。这是去年10月,王安忠从澄迈和临高交界处某村购得的,当时主人的沉香树被盗伐,留下根部。作为老朋友,树的主人感到树头也有被盗的危险,便致电王安忠,询问如何处理。

王安忠赶到现场后,表示愿以高价购买,并组织10多名村民挖土清理根部。这一清理不要紧,发现根须直径范围达8米,主根较粗部位的深度也有2米。于是,他们一边挖掘,一边以锯子小心翼翼地横向探寻结香部位,但最后还是不慎伤及根部,锯入了一厘米,闻到香味后才马上叫停。

最终,王安忠得到了纵向的主根,即参展的这尊“沉香教科书”,以及两块横向的树根,皆属自然结香。

眼前的“沉香教科书”根底朝上,看得出已被剥除了乳白色的松软的树体,剩下的都是坚硬的沉香。那么,它凭借什么而得此美名呢?在石德义、傅京亮和贾天明等多位香学家和收藏家的解说下,记者才略知一二。原来,它集高端沉香的重要形态(目前发现的至少有5种)于一身,而且每一种都展示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香、形、色、油质和手感等因素,都明显高于同类展品。

一是“壁香”,位置在呈直线生长的底座部位,因形态似墙壁而得名,约占整块沉香的一半,不但体质厚重,而且含油量很高,年份应该很久远;

二是“虫漏”部位,受虫蛀伤害后愈合而成,主要呈环状分布在中间部位,往上也有不规则的部位,形状虽然“奇丑”,但自有其用途;

三是在不规则的“虫漏”部位之间,横向长着一块色泽黝黑、腰子状的“包头黑奇楠”,最宽处约15厘米,最窄处约10厘米,厚度约3厘米;“包头黑奇楠”有着很强的金属质感,属于入水则沉的一级香!

四是很显眼的尖尖的顶部,即倒置前的根底自上而下约30厘米深的部位,为“黄奇楠”;

五是“黄奇楠”和“虫漏”顶端之间,夹着一层薄薄的“奇楠皮”,用手轻轻一搓,便能闻到奇香。主根外皮结香,十分罕见。

王安忠告诉记者,本来他就是一个沉香收藏者,只收不卖,专家们给了这么高的评价后,便更加珍惜了,所以别人出多少钱都舍不得流转出去。

“土沉香”久负盛名

海南沉香究竟为何物?为何让人如此热捧?先看一看权威学术专著的记录。

上世纪60年代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中,“瑞香科”一条下有“沉香属”,属下种类只有一个:“土沉香,别名:白木香(广州);牙香树、女儿香(广东);莞香(东莞);香材(海南)。”该书还对这一乔木的干、枝、花、叶、果做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画图一张;土沉香分布在海南的保亭、陵水、崖县(今三亚)、乐东、东方和文昌等地,多生于中海拔山地或丘陵地;产地除了海南,还有广东、广西和福建。

《海南植物志》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土沉香的形成和用途:“树皮纤维韧性强,色白而细,可作打字蜡纸、皮纸、钞票纸等原料,又可作人造棉,供纺织用;木材有香气。又其树干受损伤时,流出粘胶汁液,沉于土下,日久堆积,凝结成褐黄色或淡黄色固体,名为土沉香,用作香料原料及药用,有良好的止痛效应。”

海南沉香久负盛名。目前可查最先记载沉香的古代典籍,为西汉刘向所撰的《别录》;而海南沉香见诸古籍,最早的当属宋代苏颂(1020-1101年)所著的《本草图经》:“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其中的“海南”应是泛指大海之南的东南亚各国,“崖州”则是今天的海南三亚。

历史上提到海南沉香的书籍和文章,举不胜举,而让海南沉香蜚声岛外的,与丁谓、苏轼、范成大等人的著述不无关系。

1023年,北宋宰相丁谓被贬为崖州司户,在琼两年间,他接触和了解琼南风物,对崖州的沉香推崇备至,其所撰的《天香传》写道:“琼管之地,黎母山酋之四部境域,皆枕山麓,香多出此山,甲于天下。”丁谓的文字后来还被苏颂引述到其《本草图经》中。

1097年,苏轼贬谪海南,曾以沉香木假山祝贺其弟苏辙的六十岁生日,且著有《沉香山子赋》,文中“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一句,给予海南沉香莫高的评价。子由也有《和子瞻沉香山子赋有序》,回复其兄。相信苏轼兄弟的文章,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中,又进一步扩大了海南沉香的知名度。

此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再次将海南沉香的地位推向了巅峰:“世皆云二广出香,然广东香乃自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

海南沉香之“痛”

近日,海口市一位沉香收藏者痛心疾首地说:“从清末到现在,100年来,海南沉香真的是奇货可居,想找到一件好作品来收藏,比登天还难,因为好多手上有货的人,一般都视若珍宝,不愿交流和转让。这都是历史上掠夺性采香造成的后果!”

按其天然属性,沉香本来只是一味药,但经历代文人有意或无意的“炒作”,成为文化消费品之后,又逐渐演化为奢侈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蔡京的次子蔡绦就写到:“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沈(同‘沉’),一片万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他的观点。

然而,名气和价值也给沉香带来几欲灭绝的灾难。由于竭泽而渔,特别是明清两代过度采香,使得海南沉香资源日渐匮乏。

《海南经济史研究》的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陈光良,从清代屈大均等人的笔记中考查到:明清时期,海南采香业的发展规模比起宋元时代有过之而不及,受“香价百金”、“一片万钱”的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不但有数十乃至上百人的采伐组织,而且每次采香都驻扎山岭,劳作时间也“经旬累月”;尽管山高林深、瘴毒疬疾,也置之度外;采香业的兴旺直接导致毁林开路、砍树伐木,致使香树枝干伤残、断根绝种。

康熙七年(1668年),时任崖州知州的张擢士,就看到沉香采办的艰难,于是针对赋贡征收的流弊,斗胆上书朝廷,请求免供沉香,并发出“沉香之种,料尽矣”的预言。后来事态的发展,确实是被张擢士不幸言中了。

最近的100年,可以说是海南沉香的沉寂期,却也是资源的恢复期,其浴火重生,亦应有期。(记者 陈耿)

 
 
更多>同类沉香香道

推荐图文
推荐沉香香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