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香文化  禅茶  古代  佛像  诗词  檀香  沉香  保养  制作  香料 

沉香三刻 品香之道

   日期:2024-11-22    
 
在世界上所有香料之中,沉香 最为神奇。无论质、量从古至今它都占品香 、用香的第一位。沉香的香气,高雅脱俗,像佛家的经词,只需片刻,便让浮躁的心宁静放松下来。
近日,记者在番禺一个叫做“沉香木”的展示与休闲品香兼备的地方,与来自沉香世家的香道 师一起,在沉香王国的饕餮盛宴中完成了一次品香之旅。
【知香】
 
在一个灿烂的午后,我在番禺万博中心旁边的“沉香木”见到了这位来自广东电白沉香世家的香道师汪先生。广东电白一直是国内沉香的主要产地,当地人也有很多一生以采香为生,汪先生出生于沉香世家,是祖传第四代沉香家族传人。而在他长期采香、品香的过程中,他对沉香的香道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沉香的名气古来有之,自古便是帝胄将相心爱之物,文人骚客甚至以品香为乐。近两年,沉香被热炒,价格直往上蹿。上等的沉香,价格已经飙至万元每克,而且一香难求。
 
沉香质地密实,密度大者入水能沉,故古代常称“沉木香”、“沈水香”、“水沈”、“沈香”等(沈指沉重、沉没)。“沈”字俗用而为“沉”,故后来也称“沉(水)香”,古时也曾将沉香称为“木蜜”、“蜜香”,都是指它的香气特征。
 
沉香事实上是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香料,比如因为动物的啃咬、大量蚁虫的侵袭或是人为的刀斧之伤,使树木产生创伤口,而这样的伤口不能很快愈合,被细菌、微生物感染或者因湿热环境的促发,创伤口腐蚀溃烂成为病灶,树的脂腺被刺激大量分泌结集,在创伤口形成膏状结块,周围则浸润成树脂多的木质。久而久之,在气候变化、温度、干度、湿度等条件下加上有较长时间的陈化 ,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才形成“沉香”。天然香树一般要到十年或数十年以上才有发达的树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结”,而“香结”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树寿命能长达数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数百岁以上的寿命,所以古人称赞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灵气”。
在树上被人发现割下称之为“生香”,树木倒下死去被埋在土中多年被取出为“熟香”。沉香的成因复杂,一般人刚开始接触沉香的时候往往觉得一头雾水,天然沉香的形成其实是有很多偶然性的,所以才会有高低品质的差异,就目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沉香来说,奇楠的价格最为昂贵。
 
沉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以及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等地区,而在香道师汪先生的家乡电白,有着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沉香基地,据说有两万亩之多。
【品香】
 
这天我们品的分别是来自马来西亚、云南、加里曼丹、香港的香以及目前市面上最为昂贵的奇楠五种香,如果是自己在家品香的话,每次一种就好。
 
常温下的沉香香气淡雅,熏烧时则浓郁、醇厚且历久不散,像品红酒和咖啡一样,沉香的味道也会发生层次上的变化,好的沉香香气集中而保持的时间相对较长,差一些的则可能很快味道便飘散了。
 
这天下午的阳光很灿烂,空气里弥漫着沉香的香气,我们在二楼的品香室里,由香道师带领,进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品香之旅。
 
香道师先在桌子上将品香用的一应工具规则地摆好,品香一如品茶,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需要静心领会。倘若在品香之前,能够沐浴更衣,则是怀着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沉香最大的崇敬之心了。
 
香道师首先用特殊的工具将一小块炭点燃,并且要保证每一个部位都能烧透,这一步是后边品香的关键。
 
在等待炭燃烧透彻的时候,香道师开始用刀具来切割沉香。由于价格昂贵,且香味浓郁醇厚,每种香只需要小米粒大小的一点就够了。
 
接下来香道师用工具在香炉灰里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小坑,用来埋炭。这时候考功力的地方就出现了,埋炭的时候力度要恰到好处,太松炭容易燃烧得过快,太实则有可能因为缺乏空气而导致炭被“捂死”,以香道师多年的经验来看,最好用的炭是日本产的,说能点燃40分钟,就真的可以点燃40分钟,比较耐用。
 
埋好炭,香道师又用特殊的工具为香炉里边的灰做出一些造型,他告诉我们,做的造型可以简单,也可以很繁复。这样做事实上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你的心放松、平静,为接下来的品香做好一切准备。
 
接着,香道师在做好造型的香炉灰上戳开一个小孔,让炭的热气通过这个小孔透出来,再将切好的沉香放在一片特殊材质的薄片上,放到香炉中。
 
空气中开始散发出摄人心魄的气息,沉香的香气被炭一熏,微微地蒸腾了上来,萦绕在鼻端,袅袅地、淡淡地、轻盈地……
 
香道师告诉我们,品香的时候,要一手托起香炉,一手半握拳,将香炉放在颌下离胸口约一拳的位置。先让自己沉下来、静下来,然后,深深地呼吸一口沉香的香气,缓缓地控制呼吸,头慢慢偏向右边的方向将气吐出。连续缓慢重复三次,便是一道完整的品香程序。
 
不知不觉间,所有人都已经迷醉在沉香那用语言难以形容的香气当中了。
 
标签: 沉香 品香
 
更多>同类佛教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佛教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