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_佛教用品  佛珠  香道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宝网  文交会  菩提子佛珠  红木家具  时尚  黄石市佛协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 

惊艳世人的明代金铜佛像

   日期:2024-11-22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纻佛,其中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明清铜佛像现在是佛像市场收藏投资的主体

  10月8日,香港苏富比2013秋拍“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一尊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在香港以约2.36亿港元的成交价拍出,刷新中国雕塑世界拍卖纪录,该佛像也成为世界最贵佛像。在拍卖场上屡创高价的明代金铜佛像再一次惊艳世人。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善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嫔妃生子后,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

  至隋唐,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凸显尊崇之美。

  

  明清时期佛像造型转向藏式

  藏传佛像除汉地制作的以外,藏中、藏西、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这些佛像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藏式金铜佛像被大量生产的同时,汉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继续。但与藏传佛像相比,汉式佛像的题材较为单调,造型比较单一,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丰富。 明代金铜造像是我国佛像艺术的一个高峰,但汉藏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水准差异很大。

  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独盛一时。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比较优美。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看,菩萨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

  相比其他收藏品类,佛像的市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资料显示,佛像的收藏和研究兴于海外市场,2000年以后,国内佛像收藏才开始启动,但一直不温不火。2006年,青铜佛造像的价格开始上涨,到了2009年渐趋于稳定。2010年至今,佛像价格再次开始上升。

  虽然佛像市场整体趋热,但一直没有经历大的爆发性行情。对于其中原因,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相比其他收藏群体,收藏佛像的人群并不多;而且佛像涉及的收藏知识广泛,存在鉴定难、收藏难的情况,所以一直以来并未过多受到热钱介入;同时,价格体系也尚未成熟,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而如此市场现状正给了收藏者介入的机会。

 
 
更多>同类艺术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艺术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2024041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