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香文化  禅茶  古代  佛像  诗词  檀香  沉香  保养  制作  香料 

红袖如何添香

   日期:2024-11-22    
 

在今天城市的深处,有一群人已经开始享受“品香”的风雅。就像“茶道”、“花道”,他们把这叫作“香道”。名字是日式的,但文化的根源却来自古老的中国,从那香炉中漫出的清雅的香烟贯穿中国悠久的历史。今天的我们习惯了浮躁、功利的生活,真该回过头去重识那飘散千年的香芬,品一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红袖添香伴读书”,很多人都熟悉这句话,但可能较少有人真正了解它。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长真阁集》中的《寿简斋先生》,诗句为:“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很美的意象。倘若我们要作一幅画来实现这意象,有些重要的细节便须落实,譬如:这位红袖佳人是怎么样“添香”?往哪儿添?添什么样的香?换个思路再追问下去,佳人伴才子便罢了,为何还需“添香”?这故事说起来就长了,我们慢慢道来。
“红袖”们添的香绝非我们今天常见的线香那么简单,倘若叫“红袖插香”也不会有那样的美感。在古代生活中,焚香所用的香大多是依据“香方”,择沉香、青木、苏合、鸡舌、兰、蕙、芷、蒿等原态香药经过炮制、研磨、熏蒸等方法,合成的更为精致的香丸、香饼、香膏等,这个工艺过程便是“合香”。相传是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记载说,“杏花香”方炼制成的香丸“如弹子大”,“开元帐中衙香”是“丸如大豆”,“雪中春信”方是“炼蜜和饼如棋子大,或脱花样”。棋子大小的香饼还要脱出花样,的确精致,耐人把玩。
那么佳人的纤纤素手又该怎么样捻着这精致的香丸、香饼来“添香”呢?个中情形也绝非像今天这般借个火把它点燃那么简单,所以亦不至于叫“红袖烧香”。所谓“焚香取味,不在取烟”。严格说来,不是焚香,而是熏香。即:借助炭火之力让香丸、香饼散发香味。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举了“焚香七要”,是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其中最要紧的细节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块状燃料,先把它烧透,放在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掩盖起来,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触空气而持续燃烧。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红袖”们的小手便是将那香丸“添”在这隔火片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将香味散发出来,达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标签: 红袖 添香
 
更多>同类佛教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佛教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2024041350号